四代传承让“绝技”不绝迹 “体验派”非遗圈粉Z世代

2023-07-27 17:29:36   来源:凤凰网

文/李果繁 图/李德宇


(资料图片)

阮氏雕刻葫芦第四代传人阮煕越(左)与母亲——阮氏雕刻葫芦第三代传人阮琳共同完成最新作品 李德宇 摄

“吉祥葫芦牛肉面,羊皮筏子赛军舰。”在兰州,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,其中,吉祥葫芦就是指传承近百年的非遗技艺——兰州雕刻葫芦。阮氏雕刻葫芦通过八十多年四代人传承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,近年来,通过开授体验课以及更新“画风”的方式圈粉Z世代,让技艺不只是记忆。

盛夏,兰州白塔山万木葱茏,黄河畔的凉风拂进兰州刻葫芦传习所。走进其中,宛如走进葫芦大观园,有镂空的,像茶壶的,刻有中山桥、飞天等丝路特色元素的……各式各样,千姿百态。阮氏雕刻葫芦第四代传人阮煕越正在母亲阮琳的指导下,完成最新作品,构图、雕刻、着墨,数小时的刻画,一幅金城揽胜图在葫芦上逐渐浮现。

2010年,学习英语专业的阮煕越大学毕业后,从母亲手里接过衣钵。她坦言,在此之前,从未想过要靠这门手艺谋生。让自己下定决心回家的,是看到母亲年龄越来越大,需要有人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。

“有一个声音在说,我有这个责任和使命。”阮煕越说。

兰州刻葫芦传习所荟萃了各式各样的雕刻葫芦作品 李德宇 摄

据传,在魏晋时期,兰州就有刻葫芦的手艺。古丝绸之路开通后,大量葫芦传入到兰州,当地人便开始在葫芦上进行绘画以及雕刻。到了清代,一个叫李文斋的秀才让兰州刻葫芦声名远播,被世人称为“绝技”。

阮氏雕刻葫芦创始人阮光宇,在1936年为了生计开始接触刻葫芦,之后又传承给其子阮文辉,阮文辉真正将刻葫芦技艺发扬光大,登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。随后,阮文辉先生又将技艺传给了三个子女,到阮煕越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。

近百年里,阮氏雕刻葫芦获得过国家级大奖,多次参加中外交流展出活动,经历无数高光时刻,却也面临过后继乏人的窘境。如今,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技艺,让阮煕越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大胆地“飞舞”。

“大家普遍认为,刻葫芦只是一件摆在玻璃橱窗中的工艺品,我要把这种滤镜撕掉,并用年轻人的方式重新定义它。”阮熙越直白地说,刻葫芦作为传统手工艺,出自民间同时服务于民,要守正创新,就要把实用和审美融合为一体,才会赋予这门手艺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属性。

一枚葫芦,在匠人的雕刻下尽显金城风采。李德宇 摄

为此,她努力做了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,不仅为这项非遗技艺发展赋予新动能,也迎合了更多年轻人的“口味”。相继开发出的葫芦茶叶罐、储藏器、香囊,以及葫芦镶嵌铜镜、葫芦饰品手串等,得到了年轻顾客的青睐。

她还在兰州刻葫芦传习所办起了非遗体验课,从2016年至今,已经和研学机构、旅行社、企业沙龙、工会以及多所中小学携手合作,完成了上百次授课,成功地以一枚枚“萌萌哒”的葫芦,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,让学员在沉浸式感受葫芦创作的过程中亲近中国传统之美。

虽然是“半路出家”,但十余年来她沉下心,打磨技艺,与葫芦“对话”,已进阶成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、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。曾参加上海世博会、进博会等文化展演活动,作品《独钓寒江雪》《胸怀》《醉酒》《小花》分获第十二届、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“百花奖”一等奖、二等奖,作品《河西记忆》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“百花杯”金奖。

阮熙越说:“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过游离,但会有许多人站出来鼓励我,这也是我坚持做下去的原因之一。”

阮熙越说,守正创新就是让老树开出新花。李德宇 摄

她回忆道,有一次,传习所来了一位新疆的游客,对方看到阮熙越用三个小时完成了一件作品,便想用远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下来。阮熙越婉拒了对方的好意,这位游客却说:“它值得这么高价,因为从它身上,我看到了年轻人的坚守。”

从当初择业时的浮躁,到真正享受创作的快乐,随着年龄的沉淀,阮熙越在葫芦世界里找到了内心滋养。

“你安静地和葫芦进行交流,把内心所想、所思通过葫芦去表达。同时,你精心打磨雕刻的作品得到了很多人认可,到艺术殿堂去展示……这都是从一枚葫芦中获得的喜悦。”阮熙越期待,通过自己的方式,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在离开兰州时,能带走一枚小小的葫芦,把兰州的技艺与记忆带到全世界。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