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娱女明星集体“塌房”,冤吗 关注

2023-04-09 22:12:52   来源:她刊

我发现现在的女明星树立人设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——和女性气质划清界限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喊女明星 " 老公 " 是经典操作," 总攻 " 人设也被各路女演员抢着要。

戚薇是 " 戚哥 ",周冬雨是 " 冬叔 ",孟美岐走红时被粉丝成为 " 山支大哥 ",杨紫的性格优点必有跟所有男明星处成兄弟。

最近要出新剧《以爱为营》的 95 后小花白鹿,也在各种场合公开表示 " 我本人比较排斥娘的东西 "。

参加综艺的时候会 cue 自己 " 我不是女嘉宾,我是男嘉宾 "。

采访的时候也会满意地陈述现状 " 大家都好像真的把我当男人看,很不娘 "。包括被问到自己演过的角色更喜欢谁,白鹿也会表示 " 比较喜欢不娘的、像男人的角色 "。请粉丝们先别急着生气,她姐挺喜欢白鹿的,希望她这样的 95 花闯出一片天。

只是,当很多女演员都在回避女性气质时,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。

" 娘 " 真是什么坏词儿吗,大家都避之不及?

女人中的「汉子婊」

女明星发表的与女性气质割席的言论,并不少见。

出演《狂飙》的李一桐,曾回忆自己改艺名的过往。

那时经纪人给了她 6 个名字," 有个名叫‘李碧瑶’,非常女性化,非常娘 ",于是她选了 " 李一桐 ",因为比较中性。

图源:《四味毒叔》采访

《浮屠缘》的女主陈钰琪也说过:" 不喜欢粉色,太娘了。"

当时,工作人员在一旁继续夸夸 " 穿粉色很好看,在光下很仙气 ",陈钰琪回:" 你果然是个女孩。"

图源:新浪大文娱

该片段爆上热搜,引发了不小争议。

不喜欢某个名字、某个颜色再正常不过,但以 " 太娘了 " 为原因为什么总让人感觉不适?

可能和使用的语境,不无关系。

在如今舆论场中," 娘 " 是被嫌弃的粉嫩色彩,是柔弱、无力量的谦词,是爱撒娇 "" 娇滴滴 " 刻板印象。

总是贬义使用,早就人见人嫌。

还记得综艺《小小的追球》,三金影后周冬雨尝试 " 极地射击 " 时被枪的后坐力弹了一下,于是半自谦半开玩笑地说:

" 我太娘了,对不起。"

图源:《小小的追球》

《青春有你》选秀出道的赵晓棠,曾经发博文和团队开玩笑。

其中喊话执行经纪邓女士:

" 你下次再给我娘我就给你一拳,让你知道社会险恶,女孩不能随便撒娇。"

图源:新浪微博

这显然是对 " 女性词汇 " 的污染,对 " 女性特质 " 的污名,于是白鹿、陈钰琪等女星也这几句话就备受争议。

但她姐,不是要去揪住几句陈年发言不放。

其实,女明星普遍回避女性气质的选择,不难理解。

这是在打 " 安全牌 "。

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不成为靶子,在戏中戏外不被 " 绯闻 " 狙击。

另一方面则是,在所谓吃 " 性别红利 " 的职业中,女性拥有的 " 红利 " 反而更像是陷阱——

好像只有与 " 性资源 " 划清界限,才能看起来不像 " 花瓶 ",才能被认可专业与能力。

而这当然不只是女明星的处境。

几乎每个女性,在一生中都有过突如其来的瞬间,陷入对自己女性身份的 " 厌弃 " 中。

无数个这种时刻,构成了她们的生活。

比如女孩要随着发育,习得遮掩身材,可是内衣麻烦又难合身,站在大街上看着男人外露的啤酒肚;

她或许会感叹:" 当男人真好,可以赤裸上身。"

女性来了例假之后,痛经、经前焦虑、月经贫困纷至沓来,正常的生理现象 " 经血 " 被教育成肮脏之物、忍痛成为美德;

她或许也会暗暗发誓:" 下辈子一定不要再做女生。"

图源:《俗女养成记》

上学时," 男孩后劲大 "" 女孩只会死记硬背,学不好理科 " 等说教萦绕耳边;

她或许并不出于喜欢,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和那些 " 笨蛋女孩 " 不同,于是填了理科的志愿。

图源:《脱口秀大会》

职场上,女性目之所见的偶像,各行各业皆为男性,影视剧中,所有成就都被男性摘得;

她或许试图靠近 " 男性特质 ",来靠近世俗的成功。

《毒舌律师》中女律师成为陪衬

裙摆随风飘扬,视线的打量、咸猪手侵犯、偷拍的镜头如影随形;

她或许因为厌恶人们对裙底的窥探,于是选择抛弃裙子、穿上长裤。

" 撒娇女人最好命 " 成为营销金句;

可她或许不愿意成为被照顾的客体,于是和娇嗲割席。

《撒娇女人最好命》海报

人人说 " 女性就是情绪化、歇斯底里 ";

可她或许想要闯出一番天地,只能用 " 去性别化 " 的干练外表武装自己。

......

女性特质被批判成不专业的、危险的、旁门左道的。

于是那些在学业上、事业上、社会角色上,都宛如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的女性,为了不被挤出赛场,大多会选择——让自己更像一个男性。

但遗憾的是,和所谓的 " 女性特质 " 划清界限并不是出路。

光谱的两端都是死胡同——她们向左走,被鉴茶、鉴鸡、鉴媛;向右去,还有被泼来的脏水," 汉子茶 "" 汉子婊 "。

白鹿、陈钰琪不喜女性特质的发言,成为了她们的黑料。

各个视频平台上常有 " 教你鉴别汉子茶 "" 揪出那个汉子婊 " 的爆款,恋爱综艺里对女生评价 " 汉子婊 "" 装 "" 有心计 "" 没分寸 " 等弹幕满屏飞。

tiktok 上也有很多这种对这类女性—— "pick me girl" 的模仿、讽刺视频。

视频中被演绎的形象,总是炫耀饭量、和男性称兄道弟、称自己不爱化妆、厌恶裙子 ...... 称自己和大部分女性不同。

图源:bilibili

这种狙击已经突破次元壁。

连迪士尼的 " 达菲家族 " 中的两位顶流 " 星黛露 "" 玲娜贝儿 " 的粉丝彼此掐架时,也会互相抨击 " 绿茶 "" 汉子婊 "。

鉴茶和鉴汉子茶,已经到了些许魔怔的地步。

男人中的「娘娘腔」

这种评判标准伤害的不仅女性,男性也同样成为 " 气质霸权 " 的受害者。

" 娘炮 ",成了男明星、小鲜肉的罪名。

偶像艺人甘望星在机场被男路人多次喊叫 " 娘炮 ",进行挑衅。

《开学第一课》男艺人表演,被家长举报 " 娘炮 "" 教坏小朋友 "。

2021 年一份发布文件提出—— " 坚决杜绝‘娘炮’等畸形审美 "。男艺人出现在公共视线中,哪怕只是唱跳、打耳洞、化妆、天生音色细腻 ......

都能成为所谓 " 娘 " 的佐证。

由此而来的攻击,肆意发生。

国内的偶像养成系小只组合 TFBOYS,出道后被骂 " 掏粪男孩 ";

韩流 101 系偶像选秀综艺《偶像练习生》C 位出道的蔡徐坤处在风口浪尖," 鸡你太美 " 的烂梗现在还在污染网络。

图源:bilibili

哪怕甘望星曾是国家二级运动员,体质健硕,可还是被人用 " 娘炮 " 二字进行羞辱。

编剧汪林海称 " 花美男 " 艺人为 " 不男不女 ",甚至认为其能威胁国家审美。

图源:网络

这种非黑即白的论调之中——

少年的阴柔气质,逐渐成了 " 误国 " 的元凶。

2020 年,一则表示要防止 " 青少年女性化 " 的提案引发舆论,教育部做出回应:" 要注重学生‘阳刚之气’的培养。"

引人玩味的是,提案称 " 中国的青少年有柔弱、自卑、胆怯等现象 ",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称之为——

"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"。

部分大 V 一拥而上,怒吼:

" 中国男人的血性去哪里了?"

" 少年‘娘’则国‘娘’ "

于是细腻、温柔的少年们成了需要被矫正、被教育、被治疗的 " 异端 "。

针对 " 男子汉教育 " 都培训中心并不少见,北京某机构便会收取高昂学费,通过让 " 问题男生 " 阅读《男子汉宣言》,激战游戏等手段来强化 " 男子气概 "。

似乎除了 " 阳刚之气 " 之外,一切其他特质——女性、温和男性、非二元性别特质——

全部都被抹去,只能缄默、隐身。

于是,基于 SOGIE ——即 Sexual Orientation, Gender Expression and Identity,(性倾向、性别表达与性别认同)的暴力频频发生。

辩手席瑞,儿时因为喜欢玩跳皮筋被骂变态,亲戚和他说:

" 男孩要有男孩的样子,阳刚点。"

图源:TED

出演《想见你》的施柏宇曾被骂 " 娘娘腔 "、被 " 脱裤子 ",直到他长得越来越高大壮实,看起来像 " 男性同盟 " 的一员,校园霸凌才收了手。

图源:《演员请就位》

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捱到长大。

2000 年时,台湾省的叶永志死在校园的洗手间内,此前他一直遭到男同学的 " 娘娘腔 " 嘲笑与暴力霸凌。

一个关心相依为命的母亲、会做饭分担家务的温柔少年,就在社会对暴行的默许下,心跳停在了 15 岁。

图源:《玫瑰少年》

在 25 岁生日离世的摄影师鹿道森,也有过同样的黑暗回忆。

只是因为他礼貌、爱干净,而男孩子要 " 打架斗殴说脏话 " 才看起来 " 阳刚 ",于是他被叫做 " 鸡婆 "" 假姑娘 ",被排挤、被威胁、被逼着下跪。

当 " 娘 " 成为男性和女性,生命不可承受之痛,不由得发出疑问——

如吴青峰所说:

" 为什么娘会成为贬义词呢?女性化的特质有什么不好吗?女性不好吗?"

图源:《爱思不 si》

遗憾的是,语言的暴政依然在上演。

人们讨厌信口开河、蹭热度的于正,但要骂他" 死丫头 "" 老嫂子 "

体重管理失败、日渐油腻的男明星,会被形容成" 姨化 "" 大妈 "。对女性的歧视,对女性年龄的恶意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否定女性气质?

还是否定「否定女性气质」的女性

" 不要当娘炮 "" 我本质是个男的 "" 女汉子 " ……想必大家都已经感受到这些话有点不舒服的原因了——

好像 " 娘 "" 女性化 "" 像个女人 " 都是贬义词,就会低人一等;而 " 先生 "" 汉子 "" 像个男人一样 " 却是某种夸奖,男子气天然高贵。

生而为女,我做错了什么?

其实这是社会玩的一种很有迷惑性的圈套。

人类学家盖尔 · 卢宾提出人身上有两重性别,一个是生理性别(sex),指两性生理结构上的差异,这是自然形成的。

还有一种社会性别(gender),是指两性在角色、行为、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异。

划重点,社会性别其实是社会文化构建的结果。

很多现在认为属于女性气质的东西其实最初都用在男性身上。

譬如 19 世纪时期,粉色被认为是属于男孩的颜色,《卫报》曾写说,妈妈们认为粉色更坚定适合男孩,而蓝色更浪漫适合女孩。

再比如历史上丝袜和高跟鞋最早也是为男性设计的,丝袜的刺绣是贵族的象征;高跟鞋可以帮助骑马时固定马镫,更是男性气质的符号。

穿丝袜的查理九世和穿高跟的路易十四

你看把时间拉长就会发现,性别特质完全处在流动的状态。

而把英勇、果敢、决断、坚强、理性、责任心这些正面词汇安排在男性身上,把脆弱、温和、乖巧、怯懦、情绪化这些偏负面的词汇安排在女性身上。

更是一种社会建构,并没有坚实的生理学依据。

2015 年,特拉维夫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达夫娜 · 乔尔发表过关于脑神经科学的论文,她的结论是男性和女性的核心记忆器官海马体的结构高度相似,即便是原以为两性差别最大的区域,也有很多男性结构更像女性,女性结构更像男性。

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不同比例的 " 男性特征 " 和 " 女性特征 " 混合而成的独特镶嵌体,混合比例因人而异。因此,固有的 " 男女大脑二元论 " 是充满争议的。

更别提那些恶意安上女字旁的贬义词—— " 奻姦妖婊嫖姘娼妓奴,耍婪佞妄娱嫌妨嫉妒 "。

这种语言构建其实是为了巩固父权社会的权力秩序,那就是 " 男性统治 "。

谭维维专辑

港大前文学院院长雷金庆,用 " 文武 " 来总结中国男性气质,他说:男性特征体现为 " 最后的决定权 ",而女性特质体现为 " 最后确认的赞同权 "。

显然,决定权才是权力本身。

社会要求男性去掌握资源、占领公共领域、获得权力,这当然是很辛苦的,所以男性也是 " 有毒的男性气质 " 的受害者。

社会性别气质的构建以及对男性气质的推崇,无疑是厌女的。

上野千鹤子在《厌女:日本的女性嫌恶》中提到,厌女在男性体现为 " 蔑视女性 ",是对他者的歧视和侮辱;而在女性群体,则体现为 " 自我厌恶 "。

所以无论是女明星、女企业家、物理领域女博士,还是每一个普通女性都会有回避女性气质的时刻,这便是她们自我厌恶的瞬间。

戴锦华与上野千鹤子对谈时也提到她的自我厌恶,整个成长经历在于一种巨大的自卑绝望地搏斗,还被革命英雄主义那种 " 慕强 " 叙事感召。

这都使得戴锦华走向 " 荣誉男人 " 的道路,以前粉丝称她为 " 戴爷 ",那时没有察觉到背后隐秘的女性自我蔑视。

戴锦华和上野对谈

按今天的标准,戴锦华也算 " 汉子婊 "。

但是骂完 " 汉子婊 "" 汉子茶 ",问题就解决了吗?

这不就是再次落入了女性割席、瓦解女性同盟的陷阱。成为一场与鉴茶、鉴婊、鉴媛无异的女性内部的围猎。

不与有厌女症的人为伍是不能消灭厌女的,因为人人都有厌女症。

我更想知道的是,为什么女性要声明自己 " 像个男性 ",她们在什么场域回避女性气质,而这一切自我厌恶、自我否定的结果带来了什么呢?

多问几个问题就会发现一个悲伤的事实,女性 " 自我厌恶 " 或说 " 扮演男性 " 其实是她们寻求发展的生存策略。

历史上有太多女作家要取男性笔名、隐藏个人生活才能写作出书、被人看到。

乔治 · 艾略特

因为这个圈子都太多办法抑制女性写作,以女性身份示人就会被不专业对待,即便今天依然存在 " 女作家更擅长私写作 "" 她们需要文学引路人(男性)" 等刻板评价。

女性需要像男人一样的场域恰好是学校、职场、公共空间,因为在这里女性气质是被贬低的。

她们情绪化、不理智、太懦弱、好欺负、爱打扮、目光短浅,即便她已经无可指摘了,那依然是 " 妇人之仁 "。

所以 " 我本质是个男人 " 其实是在委婉地表达 " 请用专业的态度正视我 "。

父权社会的逻辑就是这样,男性认可即是社会认可,女性被困住,男性也一样。

搞清底层逻辑后,与其骂这些割席的女明星,不如让我们警惕每个标签化的外号。

敏感地觉知这些厌女症的瞬间,并用尽全力去对抗它,我们为什么不能想想——

她只是漂亮,不是绿茶婊。

她只是爽朗,不是汉子茶。

他只是温柔,不是娘。

姐妹们,只有我们自己先行动起来,由衷的欣赏不同的气质,改变才会发生。

正如戴锦华所说,不参与迫害自己,是每个女人和每个人都应该学的一件事儿。

监制 - 她姐

作者 - even、黄瓜酸啤

微博 - @她刊 iiiher

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她姐玩呀~

关键词: